“十三五”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1)专业条件现状分析
现在共有学生6个班、234人(其中2012、2015年各两个班),教师16人。
获得《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编撰与教学、“读经典 讲经典”课外读书活动的方案设计与实施和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研究等省际教改课题,获得南昌大学经济学本科专业“点-线-面”贯通式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等校级教改课题。
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教师在过去五年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包括中部中心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1项、国家统计局2012投入产出研究课題1项、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2)人才培养工作分析
经济学专业作为传统专业已发展多年,人才需求相对稳定。但普通院校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比较严峻,主要原因一是比较理想的职位对学历要求较高,二是毕业生存在专业技能不专的问题。近年来,经济学专业的人才需求集中在高端市场,如高校教师、企业的市场研究分析人员等。
2012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创新意识,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经济学各个分支学科 进行扩展和深造,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部门、企业和教育部门从事经济分 析、预测、规划经营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建设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吻合。
(3)优势、特色和差距、问题分析
优势:位于江西省唯一的211学校,在声誉、生源质量、教师的引进、激励所需的政策获取等方面略具优势;本院的学生工作一直很优秀;教师大都较年轻。
特色:教师来源、专业背景和研究兴趣多样化,学院的目标导向主要为应用经济学博士点,实施了“点-线-面”贯通式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问题分析:学生方面,课堂活跃度有待提升,自信心有待提高,学风有待加强,对未来目标及获得成功的渴望需要引导,过于老成或是默然;教师方面,工作投入感还可以加强,团队协作还可以提高,社会服务还可以增加;专业层面,教师数量较少,方向还可以更加凝聚,课程体系设计还可以更好地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学院方面,方向凝聚的管控还可以强化,各环节的过程监控还可以加强。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或原则、或思路)
1、专业的发展来自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
2、专业建设的成功来自于帮助教师成功、促进学生成才。教师的成功是帕累托改进式的成功。学生培养面向长远、面向就业。面向长远不但是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更是面向专业的长远发展。
3、专业建设要服务于学院的主要目标的实现。
4、不抛弃,不放弃。
三、专业建设与发展总体目标
1、提升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成功人才培养模式。
2、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凝聚教学团队,进而凝聚科研团队。
3、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进而提升其经济分析与判断能力,提升其领导、管理和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
4、提高教师在科研工具上的使用水平,增强人文关怀,强化集体与团队意识及专业的归属感和经济情怀,强化职业美誉感和担当。
四、专业建设具体目标与内容
(一)建设成功人才培养模式
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推行小班授课、讨论式教学,强化创新实践;应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增加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实践环节,强化技能实践。加强课外的专业引导。
2、领导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计中可以增加相关的环节,加强课外的职业规划和人生成长引导。加强课外时间的引导和监控。
3、魅力课堂计划。增强课堂吸引力,加强对授课环节的监管与促进。
(二)推进成功教师造就计划
开展科研牛师计划、魅力教师计划、绿叶教师计划。
(三)开展经济家庭计划
1、强化集体与团队感。更加增强教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对团队领军人物的培育,创造更多团队协作的机会与平台,增加团队协作的制度安排,强力推进各项有利于专业、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措施。
2、打通学生家长—学生—辅导员—教师—专业通道。增加学生、家长与教师的交流与互动。增加辅导员等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3、开展一个聘期内的“感动经管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对象包括全体的师生和学生家长)。
(四)开展师生的家庭的意见反馈计划
(五)增加师生及其家庭的正能量的宣传力度。选择宣传对象的标准是有利于专业的发展。
五、保障措施
1、争取学院增加对专业建设的支持,高效使用各项专业建设基金。
2、服务院系发展,强力推进各项有利于专业发展的措施。
3、加强专业层面与系、院甚或学校的配合。
4、依靠学院,提高图书资料室的作用,高效使用空置办公空间。
5、依托工会在学院向心力建设中的作用,提升专业教师的向心力。